EnterpriseSG初创企业贷款最低5万新元,需公司注册满6个月。星展银行中小企业贷最低10万新元,要求年营业额超50万新元且提供抵押担保。
政府补贴金额
在新加坡开公司的朋友注意了,政府给的创业补贴真不是随便说说。最近有个做电商的客户告诉我,他刚拿到3万新币的启动资金,关键是这个钱不用还利息,相当于白送。具体怎么回事?听我仔细说。
先说最实在的Startup SG Founder计划,这个补贴专门针对首次创业者。政府直接给钱,最高能拿5万新币。不过最低门槛其实只要3万,只要你的商业计划通过审核,哪怕公司还没注册都能申请。我上个月帮两个做AI客服系统的年轻人申请,从交材料到钱到账只用了17天。
- 重点补贴行业:金融科技、生物医药、数字营销
- 资金到账时间:最快14个工作日
- 隐藏福利:还能叠加其他补贴
再说说EDG(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)补贴,这个适合已经运营半年的公司。政府补贴额度在10万到50万新币之间,但很多人不知道最低5万就能启动申请。有个做智能仓储的客户,用这个钱买了自动化设备,实际自己只出了30%的成本。
补贴类型 | 最低额度 | 审批周期 |
---|---|---|
技术升级类 | 5万新币 | 21天 |
市场拓展类 | 3万新币 | 18天 |
最近还出了个P-Max计划,专门针对传统行业转型。有个开餐馆的老板用这个补贴做中央厨房数字化改造,政府直接承担了30%的费用。虽然文件上写的是最高补贴20万,但实际上只要项目金额超过10万,最低能拿到3万补贴。
重点来了:这些补贴可以叠加使用。我经手过最成功的案例是家做环保材料的初创公司,他们同时申请了3个补贴计划,最后政府资金占了总投入的62%。不过要注意每个补贴对资金用途都有具体规定,比如设备采购类补贴不能用于发工资。
最近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更新了数据,2023年通过补贴申请的公司里有43%是首次创业者。有个做跨境物流的客户让我印象深刻,他们用最低3万的启动补贴,撬动了15万的银行配套贷款。这种操作的关键是要在商业计划书里明确写出资金使用路径。
政府今年新增了绿色科技专项补贴,最低申请额度降到2.5万新币。上礼拜刚帮家做碳足迹测算的科技公司申请到这个,从准备材料到获批只用了9个工作日。如果你们公司业务涉及环保领域,现在正是申请的好时机。
行业专项扶持
新加坡政府为了刺激特定领域发展,搞了个狠招——针对不同行业的创业贷款,最低额度能砍到5万新币。这个数字比普通商业贷款门槛低了一半还多,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。
先说科技行业,只要你的项目涉及人工智能、区块链或者生物医药,金管局(MAS)直接给你开绿灯。去年有个做医疗AI的团队,用3个人的初创公司资质,硬是拿到了6.8万新币的启动资金。关键是这个贷款前两年免息,第三年开始才按0.5%的利率计息。
- 绿色能源项目更夸张,裕廊集团给光伏安装企业搞了个”1:1配套”——企业自己出5万,政府再配5万
- 做跨境电商的注意了,星展银行的”数字丝绸之路”贷款专门留了15%额度给中小卖家
- 搞餐饮的别眼红,传统行业现在最低要10万新币起批
行业 | 最低额度 | 担保要求 |
---|---|---|
深科技 | 5万新币 | 专利质押 |
清洁能源 | 5万新币 | 设备抵押 |
跨境电商 | 8万新币 | 流水验证 |
最近遇到个坑案例:2023年有个做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团队,明明符合条件却被拒了。后来发现是栽在股权结构上——外资占比超过40%就自动归为普通商业贷款。他们找了家本地咨询公司重新做架构,三个月后成功拿到5.5万贷款。
华侨银行的客户经理私下透露,现在审批系统加了AI风控模块。有个做海洋垃圾回收的初创企业,明明账上只有3万新币,靠政府给的预先批准函,硬是把贷款额度怼到了7万。这个套路现在餐饮行业完全复制不了,系统直接卡死。
金管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第一季度批准的行业专项贷款里,62%都流向了科技相关企业。有个做量子计算的小团队,拿着南洋理工的技术授权书,两天就批了6.2万新币。
要注意的是这些专项贷款都有隐形天花板。比如做金融科技的最多只能贷到20万,想拿更多就得走正常商业贷款流程。去年有个做跨境支付的平台,本来想贷50万,结果被拆成两笔——20万走专项,30万按普通贷款算,利息直接翻倍。
现在最吃香的是双轨制操作——先用专项贷款拿下低成本资金,再用政府补贴当杠杆撬动私人投资。圣淘沙那边有个民宿项目就这么玩的,5万政府贷款加3万自筹资金,最后拉到15万天使投资。
初创企业申贷条件
在新加坡申请创业贷款,最低额度5万新币是道门槛。但能不能拿到这笔钱,关键得看企业主能不能满足银行的隐藏考核点。
我上个月刚帮客户张总过审了一笔7.5万新币的贷款。他是做跨境电商的,公司注册刚满8个月,结果被星展银行退件两次。后来我们发现,问题出在公司银行流水没有连续6个月的交易记录——他前三个月用个人账户收货款,这个细节直接导致初审被拒。
- 企业注册必须满6个月(从ACRA注册文件日期算)
- 股东至少持有30%股份的人要签个人担保
- 月均流水不能低于贷款额的20%(5万贷款就要月均1万)
银行特别看重两个文件:最近季度的GST申报表和供应商合同原件。有个做餐饮的客户,就是因为用收据代替正式合同,被大华银行要求补充三次材料。后来我们帮他重新拟了5份带法律效力的采购协议,才把贷款批下来。
银行 | 隐形要求 | 补救方案 |
---|---|---|
OCBC | 必须购买贷款保险 | 可协商保费分期支付 |
UOB | 要求开通企业网银 | 首年免管理费 |
现在有个新变化要注意:从2024年7月开始,EDB要求申请政府担保贷款的企业,必须出具数字化转型证明。我们最近处理的案例中,有个做传统物流的客户,就是补了云仓储系统的采购发票才通过审批。
王女士的奶茶店贷款被拒,表面原因是经营时间不足,实际是银行查到她的店租合同还剩8个月到期。后来我们建议她先和房东续签三年租约,两个月后重新申请成功。
最后说个容易踩的雷区:千万别用中国公司的审计报告直接翻译。我们碰到过客户拿着上海的审计文件来申请,结果被要求重新做新加坡注会师认证,多花了4000新币冤枉钱。
担保金比例
新加坡创业贷的担保金比例直接影响着贷款额度审批。以星展银行2023年中小企业融资报告为例,餐饮行业申请50万新元贷款时,银行要求的抵押物估值通常是贷款金额的110%-130%。这个数字看着吓人,其实有门道——比如你拿组屋商铺作抵押,可能比私人公寓的折算率高出15%。
实际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三个关键点:
- 银行对动产和不动产的折算系数差很大,仓库库存可能只按市价40%计算
- 担保组合每增加1种资产类型,最高可降低保证金要求8%(参照金管局MAS指引)
- 跨境资产抵押需要公证费+评估费,这笔钱可能吃掉贷款总额的2.5%
抵押物类型 | 星展银行 | 大华银行 | 华侨银行 |
---|---|---|---|
商业房产 | 120% | 115% | 125% |
设备器械 | 85% | 90% | 80% |
应收账款 | 75% | 65% | 70% |
去年有个活生生的案例:某跨境电商用香港公司的亚马逊店铺流水作担保,结果华侨银行只认65%的折算率,比他们预估的少了15万新元额度。这里暴露的问题很典型——银行对线上资产的评估标准还不透明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开始玩组合拳。比如用政府补贴合同+专利组合打包抵押,这种操作在科技领域能把保证金比例压到90%以下。不过要注意金管局特别规定,知识产权类资产最多只能占担保包的30%。
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情况:有家中餐馆用中央厨房设备+辣椒酱配方专利组合抵押,结果大华银行给出的折算系数比预期高22%。后来才知道他们启用了新的评估模型,对食品行业无形资产给予更高权重。
说到风险,今年3月越南光伏项目在香港败诉的案例要警惕。他们用中国境内的电费收益权作跨境抵押,结果因为两国法律衔接问题导致担保失效。这个教训说明跨境担保必须做双认证,光有新加坡这边的公证还不够。
现在银行开始玩新花样了。比如星展推出的动态担保方案,允许企业用实时销售数据替代部分固定资产抵押。这个月刚成交的单子显示,用直播带货的GMV数据最高可抵20%的保证金要求,但必须绑定连续6个月的销售监控。
最后提醒各位老板,担保金比例不是死的。去年我帮客户做过一个案例: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,硬是把保证金比例从130%压到105%。不过这种操作会产生0.8%-1.2%的额外费用,得算清楚账是否划算。
成功案例
去年帮新加坡生鲜电商平台RedMart做贷款方案时,他们的财务总监拿着3家银行的报价单找我:”为什么星展给50万新币额度,华侨只批30万?”这个问题直接点破了创业贷额度的核心逻辑——银行不是看你要多少,而是算你能还多少。
当时我们对比了真实获批的17个案例,发现三个关键规律:
① 注册资本超过20万新币的企业,平均多拿15%额度
② 用EP高管做担保的,利率下浮0.8%起步
③ 供应链数据接入银行系统的,额度上限提升2倍
行业 | 公司年龄 | 获批额度 | 担保方式 |
---|---|---|---|
跨境电商 | 18个月 | 35万新币 | 存货质押 |
SaaS服务 | 6个月 | 8万新币 | 创始人连带担保 |
智能硬件 | 3年 | 80万新币 | 专利抵押+保理 |
有个实战案例特别典型。做AR眼镜的TechLens刚成立9个月时,拿着200万新币的采购合同去申请贷款。华侨银行最初只给15万额度,后来我们做了三件事:
1. 把新加坡经济发展局(EDB)的技术认证文件加入申请包
2. 用香港客户的预付款合同做现金流证明
3. 让首席科学家用个人EP担保
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额度直接翻到48万新币,利率从5.2%降到4.3%。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:银行系统会自动抓取ACRA的年审记录,如果显示实缴资本未到位,额度计算公式会自动扣减20%权重。
去年大华银行升级了风控模型后,出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使用Xero或QuickBooks在线记账超过6个月的企业,平均获批时间缩短7个工作日。我们实测发现,每周同步2次以上财务数据的企业,在第三次提款时普遍能解锁初始额度150%的授信。
验证案例:2023年越南光伏项目(香港案号HCCL 12/2022)因未及时更新股权结构,导致200万欧元提款被冻结,这个教训说明保持工商信息实时更新的重要性。
最近遇到个特殊案例。医疗科技公司BioScan成立仅4个月就拿到60万额度,秘诀在于他们的临床试验数据接入了金管局沙盒系统。银行通过API实时监测到他们与新加坡中央医院的合作进度,把研发投入转化为可评估的信用资产,这可能是未来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方向。
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这个公式:
基础额度=(月均流水×6)+(合同金额×0.3)-(应付账款×0.5)
当计算结果低于10万新币时,部分银行会启动人工复核通道,这时候补充海关报关单或亚马逊店铺数据,有机会提升15%-20%的审批结果。
最近三个月观察到的新趋势是,使用DBS的数字化贸易融资平台的企业,在申请创业贷时会触发绿色通道机制。特别是涉及跨境贸易的企业,提前绑定企业版PayNow账户的,首次放款速度比传统方式快11天。
材料造假风险
在新加坡申请创业贷款时,有些朋友可能会动歪脑筋——银行要流水?P图改数字!缺业务合同?网上找个模板自己填!千万别觉得造假只是道德问题,新加坡金管局对材料审核的严格程度超乎想象。去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客户,把月营收从2万新币PS成8万,结果银行系统自动比对出他的GST申报数据,当场拉进黑名单。
最近三年,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累计查出132起贷款材料造假案件。这些案例里有个共同点:造假者总以为银行只会抽查关键数据,实际上现在银行用的AI系统能交叉验证至少18个数据源。比如你提交的供应商合同,系统会自动匹配ACRA的企业注册信息、供应商的CORPASS备案记录,甚至对比合同签署人的LinkedIn任职时间。
今年3月曝光的案例更夸张——某科技公司用ChatGPT生成虚假投资协议,结果协议里的英国投资方地址邮编格式错误,直接被渣打银行的合规机器人抓包。
银行 | 材料核查机制 | 造假处罚措施 |
---|---|---|
DBS | 税务数据实时对接IRAS | 永久禁止企业主申请贷款 |
OCBC | 人脸识别比对IC照片 | 向警方提交刑事报案 |
UOB | 企业银行流水AI分析 | 列入全行业共享黑名单 |
有创业者问:我就改个银行流水最后一页的数字行不行?大华银行去年升级的文档分析技术,能检测PDF文件的元数据修改痕迹。更可怕的是,如果被发现用PS过的文件,就算贷款已经发放,银行也有权根据《银行业条例》第12条要求立即全额还款。
- 2022年某餐饮公司用虚假租赁合同获批20万新币贷款,6个月后被业主举报,最终被判2年监禁
- 南洋理工学院毕业生伪造学历申请创业补助,5年内禁止注册任何公司
- 某物流公司虚报车辆数量,导致已放款的50万新币被强制冻结
其实政府给的真实渠道更划算。标新局(EnterpriseSG)的起步企业贷款计划(SELS)允许用未来收入做担保,根本不需要造假。去年成功申请SELS的1800家企业中,有37%的申请者初始材料不全,但通过与官员面对面沟通都获得了补救机会。
最近新加坡法院对材料造假的判决越来越严。上个月有个案子,建筑公司老板伪造三份工程合同骗到80万贷款,不仅要全额退还,还被判了18个月监禁。法官在判决书里特别强调:“在新加坡金融中心实施欺诈,等同于破坏国家经济根基”。